今天是:
当前位置: 首页 > 法官风采 > 法官园地
阳曲“讼山纪事”碑折射的法治文化
作者:金有成  发布时间:2018-08-14 08:36:28 打印 字号: | |

在距离阳曲县城北约20公里的古城村,有一座旧时被称作“文殊寺”的旧庙内,坐立着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时期刻制的一通“讼山纪事”碑,它是我市、我省乃至全国反映当时法治建设水平不可多得的实物证据,它承载着当时社会下朴实善良的老百姓所具有的依靠法院主持公道、裁决纠纷的愿望。

石碑为青石材质,长方形碑身,高约1.9米、宽0.95米、厚0.25米。石碑正面的“讼山纪事”记载着当时刻制此碑的原因、经过、结果以及见证人。其内容反映的事情梗概为:在民国年初,该村村东面有一地名叫东头脑、面积达二十多亩的山坡地,就因为这块地而多次与邻村张寻湾村发生纠纷。古城村和张寻湾村的村民都各自认为东头脑这块地属自己村所有,为此,当古城村的村民赶着牛羊到这块地放牧时,而张寻湾村的村民就会主动积极联合起来,将放牧的古城村牛羊驱赶出东头脑这块地。这样,为了东头脑这块地在长达十多年的时间里,两村经常是发生矛盾冲突,并不断升级,以致多次发生械斗群殴。在这种情况下,古城村村民为捍卫自己村的权利,便选出村民代表杨凤山就东头脑这块山坡地的权属,与张寻湾村进行诉讼。该诉讼历经民国阳曲县政府法院、太原地方法院、山西高等法院三级三审,最终法院判决确定东头脑这块地属于古城村所有。自此,两村多年来因为东头脑这块地发生的纠纷便被得到平息。

古城村为了使这一法院确定的判决不因时光流逝以及年代久远而失传,故于中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将判决书内容镌刻于石碑之上,在碑的正面以“讼山纪事”为题说明了当时因为东头脑这块地与邻村发生纠纷之事以及打官司情形,在石碑的背面则将判决书内容刻制于上,并绘制东头脑这块地四至地界图,以示永记,永垂青史。

尽管古城村“讼山纪事”碑之事巨今八十多年,但它反映的是当地“本土法治文化”,它又是一面镜子,反映了民国中期时老百姓所树立起的简单朴实的法治思想,它代表的是当时中国的法治水平。特别是将打官司事由及法院判决书内容全部刻于石碑之上,又生动地反映了老百姓对法治的尊崇和对法律的信仰,这对于我们建设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党的十九大为新时代全面实施依法治国描绘出了宏伟蓝图。具体到实践中,就是应该深入挖掘本土资源中的法治文化,将本土文化的引导作用和法律政策的规范作用有机结合,充分运用现代新媒体技术积极发出声音,占领微博、微信等平台,多措并举,多元互动,以此打造出鲜明的法治文化品牌,并教育民众使法治成为一种信仰,让之成为社会文明进步的强大动力

责任编辑:研究室